- 時間:2021-03-09
- 點擊:1060
- 來源:張掖日報
張掖日報記者錢曉萍
去年11月底,臨澤縣鴨暖鎮(zhèn)3.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圓滿收工,原來的“補丁地”“巴掌田”統(tǒng)一平整為大地塊,灌溉管道、道路等農田基礎設施一應俱全。如何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后半篇文章,最大化提升農田經營發(fā)展效益,成為該鎮(zhèn)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。
以各村集體為單位搭建平臺,成立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,村民以“土地”入股,“土地銀行”應運而生。形象來講,即村集體通過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(xié)議,將農戶散碎分布的耕地當成“零錢”存入村“土地銀行”,然后由土地銀行發(fā)布公告、公開競標,整體“放貸”給愿意流轉土地的經營主體和農業(yè)種植大戶,農戶從中分利。
作為該思路的試點之一,2月22日,全鎮(zhèn)首家“土地銀行”——昭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及土地銀行揭牌成立,昭武村近400戶農戶自愿將2000畝土地存入“土地銀行”,成為首批“儲戶”。當天,該筆“存款”通過競標,成功放貸給兩家經營主體,承包期5年,每畝地可產生“年利息”720元。
切實享受到經濟“甜頭”的“儲戶”張希加喜從心生:“人老了,沒力氣也沒人手種地,以前因各家耕地零碎分散,畝數(shù)少,土地想流轉卻沒人接手,運氣好流轉出去了,流轉費也只有120到150元,費用低不說,收流轉金還費勁,現(xiàn)在把地存入土地銀行,自己不用操心,一畝地的流轉價格就能拿到700多元,真的是沒想到?!?/p>
“競標成功的流轉大戶,還需要向村集體繳納耕地管理服務費,這無疑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積累。
同時,為確保農戶土地在流轉過程中不受損失,流轉大戶需按照每畝地100元的價格支付押金,一次承包簽訂5年期合同,承諾在每年的12月30日前,全額上交下一年度土地流轉金,否則扣除押金。這樣可以有效規(guī)避那些經濟實力弱、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的經營主體,為農戶土地流轉再上‘雙保險’”,鴨暖鎮(zhèn)黨委副書記管志明告訴記者,從去年10月份開始,鴨暖鎮(zhèn)著眼于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半篇文章,在昭武、張灣等村開始試點,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統(tǒng)一收儲土地經營權制度,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基礎上,成立村土地流轉托管服務中心。截至目前,通過該種方式,小屯村整村流轉土地5500畝,張灣村流轉土地600畝,全鎮(zhèn)1萬多畝土地實現(xiàn)穩(wěn)定流轉。
“土地銀行”以村集體“多跑腿”為服務保障,巧妙化解了農村耕地分散流轉難的問題。這是臨澤縣鴨暖鎮(zhèn)繼“一戶一塊田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之后,試行“一村一塊田”的有益探索,旨在進一步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和農業(yè)規(guī)?;洜I,實現(xiàn)土地效益最大化。對此,鴨暖鎮(zhèn)黨委書記單自鵬這樣總結:“在充分保證耕地有效管理利用的同時,解放了農村不愿、不善務農的勞動力,讓他們既守得住土地收益,又可安心打工賺錢,也解決了種植大戶流轉的后顧之憂,優(yōu)先發(fā)展規(guī)?;N植,綜合來看會形成多贏的局面?!?/p>